各位親愛的市⺠朋友,平安:
我是小金魚親子共學協會的創辦人,吳亭君。很榮幸今天來到衛武營,與各位一起為我們所愛的家人和城市,共同來倡議,讓我們的居住環境更友善,也更符合公平正義。
我發現,在我們共學教室的四周,交通安全就是一個明顯的人權問題。大型公共工程 與北高雄商圈發展快速,我們行人的步行空間受到很大的威脅,甚至連走路到公園都險象環 生!我們每天的日常是這樣:社區對面是一個帶狀的公園,居⺠橫跨一個馬路,就會立即身 處一個城市小森林。這原本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!但因為,人喜歡親近大自然,一出家 門就可以到公園,通常會直接跑過去,不會繞到路口等待紅綠燈。就算有人想走到路口的斑 馬線,也會需要走在車道上一段距離,在步行時與所有汽機車共用同一車道。你們可以想 像,這可能會發生的悲劇。行人很容易被後方的車子碰撞,或是穿越時,被急駛的車撞到。
去年,我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請林于凱市議員和高雄大學曾梓峰老師團隊幫忙,但 因為社區住戶對交通問題沒有共識,一開始的倡議可以說是鎩羽而歸。去年底我回到中山大 學修交通設計的課,才又重新燃起希望,或許我們不是特例,行人路權也不是無解。
這堂交通設計的課,提醒我一個偉大城市的二次重生是需要有想像力和策略的。「一 個城市,若是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劃,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;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劃,就 會得到人與場所。」我在紐約唸書工作7年,看著紐約轉變,看著時代廣場成為步行區,看 著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,轉變成為今日的步行城市。紐約市府都市計畫以人為本的街 道設計和智慧運輸,其中『路上浮島』就是一個不用花太多公帑,就可以成功改造街道的典 範。新竹市的東山街通學步道就是仿造紐約的路上浮島設計,如今新竹市區也可以看到行人 專用道一路到底,保護所有用路人的安全,包含行人,腳踏車騎士,汽機車,還有大眾運輸 工具。
看到包含自己學生的家長,還有社會新聞裡無辜的行人因為交通意外造成很大的家庭 創傷和社會損失,都讓人很難過!去年,CNN和 Taipei Times 都特別專題報導台灣的交 通問題,天下雜誌,報導者也有不少深度報導『台灣是個行人地獄』!2020年,台灣行人 死傷人數突破1.7萬人,平均每小時就有近2人傷亡,每天有8位從人生登出。創下新紀錄! 這5年台灣交通意外年年攀升,每年將近50萬人傷亡,數字背後,是50萬家庭的血與淚!這 當中,每年都有300位以上行人在路上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,根據警政署資料顯示,近6成 行人事故不是發生在過馬路時,就是行人走在車道上被後車追撞。(2022年1~10月有300
人,2021年有335人,2000年有347人,2019年有371人, 2018年321人),代表台灣人本 交通的道路設計仍有改善空間。
因此, 系統性分析肇事路口是必要的。(請看貓頭鷹交通書影片3:50~6:18)目前台灣 行人用路安全三大工程以『行人庇護島』,『行穿線退縮』,『改善行人用路環境』為優 先。其他像是轉角半徑縮小、行人號誌增設、行人穿越距離縮短、人行道增設等多項路口改 善,都有助於打造以人為本的用路環境。短期,我們可以在校園附近要求兒童過馬路時,穿 反光背心,或是雙手舉高和舉旗子。但這些,都不是長遠的根本解決之道。『一個城市,若 是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劃,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;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劃,就會得到人與 場所。』我們還是要去思考,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,來保障所有用路人的安全。
最後,我想特別提到通用設計和美感城市。2009年,內政部推出第一版《都市人本 交通規劃設計手冊》——不只推翻以往以車為本的思考,還從路面規劃、無障礙設計、街道 景觀到綠化永續,為路面的每一個角落註記設計準則、展示案例。這應該是台灣道路設計的 基本精神,但卻常在施工時被粗心忽略,草草了事,導致讓用路人無路可走(參圖)。通用 設計的原則就是,『這世界沒有障礙的人,只有障礙的環境』。推娃娃車的家庭,旅行者, 身心障礙者,高齡者,幼齡兒童,腳踏車騎士,送貨員,他們在道路上都有不同的用路需 求,都需要無障礙的平面道路。未來,騎樓整平,增設行人專用步道會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 倡議的街道改造工程。
分享幾個國外街道改造案例,可以看到市⺠的創造力,如何讓道路標線更有美感!而 且還不用花大錢就可以辦得到。不僅道路,還有鐵柵欄,連路樹都可以創作。想想紐約市, 利用油漆、地上標線、標示和植栽,花少少的錢就讓紐約市的公共空間二次重生,堪稱本世 紀最划算的一筆公共空間交易!畫出行人專用道,讓行人更安全,也順便保障了開車族,如 此利人利己的事,何樂而不為?
圖.文提供者/ 吳亭君
社團法人台灣小金魚親子共學協會理事長
社團法人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
Comments